10月2日,渝昆高铁重点控制性工程——小龙潭特大桥成功实现桥梁合龙,标志着这条连接西南地区的高铁大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为全线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这座横跨云南彝良县深切峡谷的“空中长虹”,不仅以“大跨高墩”的雄姿刷新工程难度纪录,更凭借多项技术创新攻克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难关,成为我国高铁建设的又一标志性突破。
一、攻坚“最难桥梁”:复杂地质下的技术突围
小龙潭特大桥位于彝良县境内,全长770米,设计时速350公里,是渝昆高铁全线施工难度最大的桥梁工程之一。其桥址地处深切峡谷地带,两岸地势陡峭如削,地质条件极为复杂——岩溶发育强烈,地下溶洞、暗河纵横交错,如同隐藏在地下的“迷宫”,给基础施工带来极大挑战。
面对“强发育岩溶地区82米长大钻孔桩施工”的世界级难题,建设团队没有退缩。他们组织技术骨干开展专项攻关,通过不断研究分析、模拟试验,最终找到了精准穿透岩溶层的“钥匙”:优化钻头设计与钻进参数,结合地质雷达实时探测,成功在复杂岩层中打下稳固桩基,为大桥“扎根”峡谷打下坚实基础。NBA直播
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——大桥主桥采用刚构连续梁结构,最大跨径达168米,最高桥墩124米,相当于50层楼高的“空中支柱”。在跨越地下大型溶洞时,团队创新采用“支架现浇作业”技术,如同在“悬空地带”搭建承重平台:通过精确计算溶洞承载力,设计定制化支架体系,将混凝土精准浇筑在高风险区域,最终稳稳跨越溶洞障碍,确保桥梁结构安全。
此外,团队还攻克了超9万千牛大吨位球形钢支座安装、连续梁体内/外临时固结、1000吨合龙段顶推锁定等一系列技术难题。其中,BIM(建筑信息模型)新技术与降黏剂新材料的创新应用尤为亮眼:通过三维建模精准模拟施工过程,提前预判风险点;降黏剂则有效解决了复杂结构混凝土浇筑时的黏度问题,实现隐形盖梁与主梁0号块的一体浇筑,大幅提升了施工质量与效率。
二、渝昆高铁:西部发展的“加速引擎”
小龙潭特大桥的合龙,是渝昆高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。作为国家“八纵八横”高速铁路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,渝昆高铁全长约699公里,途经重庆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四省市,设计时速350公里。
这条高铁大通道的建设,承载着多重战略意义:建成通车后,重庆至昆明的铁路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5小时左右大幅缩短至2小时左右,形成西南地区“2小时经济圈”;更将有效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滇中城市群的互联互通,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,促进沿线资源要素高效流动,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、助力乡村振兴具有深远影响。
三、坚守与创新:中国高铁的“硬核底气”
从复杂岩溶地质的精准穿透,到高空大跨结构的精准合龙,小龙潭特大桥的建设过程,是中国高铁建设者“敢为人先、勇于突破”的生动写照。面对极端地质条件与技术瓶颈,建设团队以“毫米级”精度为目标,将创新融入每一道工序:BIM技术的全周期应用、新型材料的研发实践、施工工艺的优化升级……这些技术的集成应用,不仅攻克了小龙潭特大桥的“卡脖子”难题,更为后续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铁桥梁建设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
国庆假期期间,小龙潭特大桥的建设者们依然坚守岗位,用汗水浇灌工程进度。他们的坚守与创新,正是中国高铁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缩影——从青藏铁路的“世界屋脊”跨越,到港珠澳大桥的“深海联通”,再到如今渝昆高铁穿越深切峡谷,中国基建人以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”的精神,不断刷新着世界工程纪录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小龙潭特大桥的成功合龙,不仅是渝昆高铁建设的重大胜利,更是中国基建实力的一次精彩展示。随着全线建设的持续推进,这条西南高铁大通道必将成为连接西部、造福人民的“幸福之路”“发展之路”。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hhu99.com/article/31.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!文章内容为作者原创或者采编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有侵犯,请联系a5b5_su@163.com。